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是浙江农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林学系,经历了1989年林学系与经济林系两系合并、1998年更名资源与环境系、2002年更名生命科学学院、2005年更名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科技学院)、2006年更名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发展壮大了14个学科(系)、17个专业,部分学科专业划出陆续建立新的学院,为学校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65年来在老一辈林学家、教育家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激励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
【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134人(97%为博士);教授54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10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有澳大利亚院士1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17人,浙江省“劳动模范”、省特级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省“151”重点资助等省级人才9人;拥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共6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浙江省五星级青年教师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外聘客座教授30余人。林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6人。
【学科建设】学院现有林学、生态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3个学科均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林学和生态学为省一流学科(A类),其中林学同时为浙江农林大学高峰学科,生态学学科同时为浙江农林大学高原学科,植物学学科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
【人才培养】学院现有林学一级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林学、生物学、生态学一级硕士点3个,森林培育等二级学术型硕士点9个,林业专业学位点1个,在校博士生90人,硕士生847人。现有林学、林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林学(林业技术定向培养)、生态学、生物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1164人。其中林学、生态学、生物技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林学专业还被列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林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科学研究】学院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111”引智基地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6个;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森林芳香植物康养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
近年来,学院新增科研项目668+172项,其中国家级12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项,国家杰青1项,重点基金8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3.7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46篇,其中SCI论文590余篇(一区论文111篇),一级期刊195篇,参与论文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5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主持获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
【社会服务】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以“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三株小仙草”,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样板,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浙农林经验”。先后有500余位师生在贵州、四川、安徽等地50余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指导与社会服务,与四川宜宾共建林竹产业研究院,获四川省委书记高度肯定。每年培训农技人员1000多人次,累计为各地新增产值200亿元;与省内30余个县市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百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林技员、林农1万余人。干果团队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集中报道,誉为“最美科技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被授予“201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国际交流】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芬兰、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等国家(地区)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林学专业本科教育、共建竹子研究院。“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