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和试验工作。
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摇篮,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空间中心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牵头组织和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举起了我国空间科学大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一、历史沿革
空间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8年为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而组建的中国科学院“581”组,几经辗转变迁,已走过了一个多甲子的不平凡历程。从中国科学院“581”组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应用地球物理所、航天五院505所,再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经中央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二、使命定位
空间中心的使命是: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树起人类探索太空的新丰碑。
空间中心的定位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学科发展
空间中心致力于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的前沿研究,认知空间物理的基本物理过程和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物理规律,形成空间天气连锁过程的整体性理论框架。开展涵盖从太阳爆发、行星际空间到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的整个日地空间天气预报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数值空间天气预报模式。
空间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展空间环境研究和预报并提供空间环境保障服务的单位,形成了涵盖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热层、临近空间等区域各类空间环境事件、指数和参数的业务化模式预报能力,建立了多种空间环境技术平台,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等的空间环境保障任务。
空间中心也是我国最早最全面地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的单位,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研发了30余种星载探测仪器,承担了我国95%以上航天型号的空间环境探测任务。
空间中心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开创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突破了微波散射、辐射定量测量和雷达测高的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空白并实现了创新突破,引领微波遥感技术发展。
空间中心是航天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内优势单位,研制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多普勒测速定轨系统,取得了国内首次在轨应用1553B总线技术、研制国内首套遥科学实验系统、建成国内首套空间科学任务论证支持系统、“万户”系列自主芯片批量在轨应用等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了星上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仿真和分布式空间系统、元器件可靠性保障技术等国内优势学科方向。
四、重大任务
空间中心承担的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高分、北斗导航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风云、海洋系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牵头空间科学战略规划研究,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间环境保障和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等。
从1995年到2003年,空间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程总体依托单位,组织15个分系统共同承担完成了135种188台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在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实验中均取得圆满成功;在神舟六号至十一号和天宫一号、二号上,作为重要的有效载荷研制单位,空间中心成功研制了多台套空间探测有效载荷,为在轨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空间中心承担的空间环境预报保障分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始终全程提供空间环境预报保障服务,为工程成功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7年,空间中心提出了我国第一次明确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立项的卫星工程——双星计划,空间中心承担科学总体和有效载荷系统研制等任务。双星计划的探测一号、探测二号卫星,分别于2003年、2004年发射,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Cluster)”计划相配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协调探测”。双星计划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在航天领域第一次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对等合作。双星计划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联合团队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IAA)2010年度的杰出团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