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学科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文华大学文华图书科。1924年,文华大学改组为华中大学,文华大学文华图书科改称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1927年,华中大学停办,文华图书科单独继续办学。1929年,文华图书科获准独立建校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1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迳名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3年,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成为图书馆学专修科。1956年,图书馆学专修科改制为图书馆学系。1984年,成立图书情报学院。1999年,组建为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2000年,调整定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6个本科专业和数字文化试验班(本硕博贯通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保密管理、数据科学等9个学术型学位硕士专业,图书情报、出版、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数据科学等8个博士专业,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资源管理(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历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或A+,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含教授51人、副教授29人),98%以上具有博士学位,97%以上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拥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0余人次;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2人、珞珈特聘教授12人、珞珈青年学者20人,人文社科杰出青年5人、优秀青年6人;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学风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性学术组织主要负责人3人。2000年以来,40余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致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过去5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出版教材20余部,立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教改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6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2项。学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以及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等全国性赛事中屡获佳绩。现有在读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900余人,毕业生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赞誉。
学院聚焦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数据智能与智慧服务、信息传播与数字文化、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等5大主攻方向,借助数智赋能、数字人文、社会计算等引领新文科建设,在学科基本理论、现代目录学、信息检索、知识组织、信息行为、信息计量学、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创新研究群体获本学科首个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是学科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获评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领衔建设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智能国际联合培养实验室。过去5年,学院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获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8项,出版著作8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WoS本学科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均居国内第一。
学院是国际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首个发展中国家成员、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会员单位、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国际成员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FLA、ALA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管理教育教学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70余人次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或组织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