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课题组拥有超过400㎡的实验室,具备完善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和材料表征测试设备,并搭建了系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平台。配备了各类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仪器,包括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拉曼分析仪等。同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平台,并配备了无菌室、超净台、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细胞冻存液氮罐等关键设备。此外,还可方便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荧光倒置显微镜及Western blot分析系统等高级设施,确保细胞培养、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分析、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动物实验等都能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该团队与多家三甲医院或医学院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共享实验动物中心、小动物活体成像、小动物CT等实验技术手段。课题组相关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dv. Mater. Chem, J. Am. Chem. Soc.和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他引数千次。
导师简介:
张坤,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优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巴渝学者讲座教授、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曾获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奖励。主要从事纳米医学、药物递送、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柔性电子医学在多种疾病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担任首届中国生物医药整合联盟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合成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会职务,以及Nano-Micro Letters、Exploration、iRadiology、View Medicine、Brain-X、BMEMat、Asian J Pham Sci 等多个杂志的副主编、编委。以第一或通讯在Adv Mater、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热点论文。
吴文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及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纳米医学、药物递送、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在多种疾病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72批博士后面上资助(二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等项目。担任Exploration,Nano Transmedicine和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期刊青年编委。在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17 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包括 J. Am. Chem. Soc.(3 篇), Adv. Mater., Nano Today, Adv. Sci., Nano-micro Letters, Research 等,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211次,论文总影响因子超20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招收条件:
1.年龄35周岁以下,全日制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2.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课题组既有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具备纳米医学、生物响应材料、柔性诊疗器件或可植入电子背景,熟悉生物学、材料学、医学、电子学、工程学等的优先考虑;
3.以第一作者(共一需排第一)在JCR分区Q1/Q2或中科院分区1区/2区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
在站待遇:
1.基础年薪。35-40万元/年(税前,含地方资助及单位缴纳五险一金)。
2.叠加项目资助。享受各级博士后资助项目,奖励金额上不封顶。
(1)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其中国家“博新”计划资助64万元,B档资助36万元,C档资助24万元;
(2)"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资助约72万元;
(3)四川省“博新”项目资助40万元;
(4)成都市补贴“博新”项目入选者40万元。
3.科研经费。根据评议结果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4.项目激励。支持在站博士后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享受本院职工同等的科研激励。
5.留院政策。优秀者出站后,按医院相关规定,优先申请留院,享受事业编制。
6.其他待遇。按相关规定,享受医院职工体检、子女入托入学等福利。